A-A+
中国科学报社社长
问:郭曰方的个人简介答:郭曰方:1964年8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64年8月至1970年5月,在外经部工作;1970年5月至1974年11月,在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任外交官;1974年12月至1977年1月,在外经部工作;1977年1月至今,在国务院、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方毅副总理的消渗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全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弯野科技新闻与写埋桥喊作》杂志主编、《科坛文明天地》杂志主编。高级编辑。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
问:郭曰方的个人简介
1964年8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
1964年8月至1970年5月,在外经部工作;
1970年5月至1974年11月,在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任外交官;
1974年12月至1977年1月,在外经部工作;
1977年1月至今,在国务院、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方毅副总理的消渗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
1983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全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弯野科技新闻与写埋桥喊作》杂志主编、《科坛文明天地》杂志主编。高级编辑。
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问:山东科技日报社历任社长
现任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销段乱长。
问:施一公的主要成就
共5张
施一公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23]
故土情结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镇正纤。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清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驻马店市。[24]
赴美留学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评论已关闭!